在这个时代,记名弟子和亲传弟子无法比较。
而张幕身为孔融亲传弟子,盛宪身为名士也得喊他师兄。
这些原本张幕并不知道,他只是回去查阅盛宪资料时,了解到盛宪在原本轨迹中被孙策忌恨,由于和孔融有旧便去信求助,因此有了“不胫而走”的典故。
得知这一点,张幕第一时间写信给孔融,让其为自己牵线搭桥,帮忙在盛宪那提上一嘴,而孔融自然没有拒绝。
谁知道盛宪接到孔融信件时,正因为身体有恙准备辞官回家隐居,当即便表示张幕可随时派人过去接手太守之位,届时他会上表。
于是这个吴郡,便这么到手了。
张幕本人都有些意外。
“原来是这样。”
郭嘉等人心下了然,纷纷感叹张幕时运亨通。
“那吴郡太守,主公可有合适人选?”陈群出声问道。
闻言,张幕摇了摇头,说道:“未免出现变故,在由盛太守继续领着,我们只派遣郡丞,功曹,主簿和督邮过去,在派遣一都尉坐镇。”
有着袁绍这个远方的敌人在,在没有解决徐珪,周术和周昕这三人以前,盛宪不拿掉有好处,可以麻痹敌人。
郡丞可以代行太守政务,功曹和主播分别掌控认命和文书,督邮掌握治安全力,都尉则是掌握军队。
有此五者,比拥有太守之位还要靠谱。
盛宪就当是个吉祥物,还能安心养病,等张幕想换人的时候,随时可以做到。
“此法大善。”郭嘉赞同点头。
在场武将一头雾水,但在场谋士文臣都想明白了关键。
“至于所用何人。”
张幕揉了揉眉心,看向陈群:“长文,要麻烦你举荐了。”
“元叹,子衡若是认识大才,也可举荐,吾必重用。”
“诺!”三人眼神微动,已在心中盘算起来。
这可是加重在张幕心中重量,同时也加强人脉的机会,不能随便推荐人。
“奉孝,豫州和会稽你准备怎么做?”张幕看向郭嘉。
郭嘉拱了拱手,说道:“徐珪是袁家门生,一直在袁术和袁绍两人之间摇摆,主公只需拿下丹阳和庐江,便可让其效忠袁绍,届时安排人员将之架空即可。”
对于徐珪,郭嘉没打算施展什么计策,直接大势压上去即可,只要张幕在下会稽以前没有和袁绍撕破脸,此时便十拿九稳。
再然后怎么解决徐珪,大致和周昕差不多,主要看本身有几分能力。
但军权必定是要握在张幕手上。
“嗯!”张幕点了点头,没有发表意见。
他记得徐珪即将被山越之乱搞死,后面会轮到王朗上位,而这王朗是个大才,绝对能名列文臣谋士榜单,必须要收服。
而在王朗上位后,恰好有严白虎会割据乌程造反,号“东吴德王”,他正好借机行事。
不过这些都没必要和郭嘉说。
至于豫章太守周术,虽然是袁术的人,但张幕记得他即将病死,完全不用放在心上,到时候大势拿下即可。
还有陈温这个刺史,也不必理会。
有兵马的刺史可以自领扬州牧,做一方大诸侯,但没有兵马就只是刺史,在这个诸侯割据的时代连普通官吏都不如。
“今日议事便到这里!”
...................
与此同时。
距离寿春城数百里之外的平原县。
刘备正在国相府后院欣赏荷花,嘴上念叨着:“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”
“好诗词,好诗词。”
“莲花君子,恨不能相识。”
出淤泥而不染,刘备觉得很适合自己,他觉得自己能和张幕成为知音,心甚仰慕。
“大哥!”
忽然,一个声音传来,刘备只感觉视线一暗,身上暑意也凉了一分。
视线微微偏转,发现是一定有绿竹编制的草帽,刘备心中一暖,转头道:“翼德,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,这顶绿帽子,大哥很喜欢。”
“哈哈哈,大哥喜欢就好!”张飞放声大笑。
场面,十分和谐。
可张幕若是再次,怕是会笑死。
这时,关羽大步走来,声音平稳的说道:
“大哥,子龙有信传来。”